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826活动随想 ——专供拍砖》——tengqin

  • tengqin
楼主回复
  • 阅读:1362
  • 回复:0
  • 发表于:2010/2/27 22:09:44
  • 来自:北京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扎鲁特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826活动随想 


——专供拍砖


 


   


 


        826圆梦行动圆满结束了,这几天整理相关的照片,诸多想法不断涌出,也顾不上记录。现在,重新整理的照片开始上传,就借上传的时间,一点点的将它们写出来,想到哪写到哪,所以只能算是“随想”了。当然,每个随想,都是老鼠拖木锨,是个引子。
 

随想一:扎旗人好




    就算我们攥紧拳头使足劲,如果没有扎旗方面的呼应,一切也是白搭工。好在北京知青在扎旗的人缘还可以,扎旗领导非常重视,还乡团回来了,居然上了旗委的专门会议,成立了以旗政协牵头的筹委会。各公社和村的老乡更不用讲说了,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惦念着他们,视他们为亲人,而他们也真心实意的把我们当成了他们多年未归的游子,又是杀猪又是宰羊,天天盼着我们回去探亲。(他们中的很多人生活的并不富裕,还在顺着垄沟刨豆包啊!写到这里,感动的一塌糊涂,心里落泪啊。)
扎旗人好,这是我参加826活动的最深的感触。
为此,我们的“四个一”,由单方面的行动,变成了我们和扎旗方面的互动,扎旗领导给了我们多少支持!数也数不过来!回去的同学都看到了,感受到了。都被深深的感动了。
 

随想二:三军会和




    从来也没感到三个公社的知青如此的团结一致、步调一致。(也许这只是我的个人感受。)这是这次活动的最大功绩。
    在一个共同的目标的感召下,一呼百应、慎密细致、大刀阔斧、有条不紊、仗义豪爽、深思远虑......这简直就是一支颇有战斗力的部队的才会具有的素养!我觉得这是826后,我们的最大收获。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同的短暂但是刻骨铭心的经历(对这段经历的看法也许大不相同),又使大家终于凑到一起了。我愿意相信,我们部队的力量会越来越壮大。(可别往长远了看啊,哈哈。)
我是个什么都不羁的人,交朋友挑的很,我却喜欢上了“扎旗知青”这个团体。
怀旧是人之常情,怀旧而“温故知新”,就无可厚非。无旧可怀,才是可悲的。

 


随想三:哥们儿姐们儿




    象是新开了一个门,通过这次活动真正认识了很多很多的哥们儿姐们儿。也许是原来大家都在为生存拼搏,顾不上或忽略了情谊。现在都已退休和临近退休,才发现,那段情意是那么宝贵,她是我们在工作岗位上很难得到的,而且不可能忘怀。怀旧就怀旧吧,谁让是真老了呢?可我看艺术团的兄弟姐妹们,个个都是青春焕发啊!袁钟瑞你可得谢谢我啊,我看你现在是青春高峰期啊!不对,应该是艺术青春厚积喷发的高峰期,哈哈。
本想写出些让我感动的人和事,可是一列表才发现,快成了知青名录了,只好作罢。再说,有的还真叫不上名对不上号,可是,那些默默的感人的事迹,我知道,且不会忘。大家还是扎旗知青,没变。
                                   

随想四:最大的遗憾




    这次活动最大的遗憾是没留一张全体回扎旗的知青和旗里尽量多的各方人士的合影。唉,都是忙乱惹得祸。少华你这个团长大拉嘎怎么回事啊?哈哈,先脱开自己再说。
不过,真是挺遗憾的,不是吗?

 


随想五:我的心病




    这次826活动,可以说是相当成功,有点小毛病也是瑕不掩瑜。可是我有一个心病,那就是人太少了。我说的不是回扎旗的人少(可不少了!......),而是参与的人太少了。试想我们当年700余人去扎旗插队,而参与到此次活动中的多说也就不到300人。其他的同学们呢?但愿他们都还好。但据说,有些人还生活在困顿当中。
    我们谁也不是救世主,但我希望这些同学能融入到“扎旗知青”这个大家庭之中来,不再孤独。这里都是理解你的人。理解万岁,即使只是穷欢乐。
 

随想六:我们留下了什么




    在那个年代,老三届的出路有四条:一当兵,二留城,三兵团。四插队。插队知青都扛着巨大的压力来到了农村。扎旗绝大多数的父老乡亲们真诚的接纳了我们。从这方面来讲,我们扎旗知青较之兵团和其他地方的知青,是幸运的。我们保住了我们心里藏起来的最后的人格和尊严。
    在我的文章《第一只狗》的结尾,我问悠悠,“我们到底给你留下了甚么?”谁都知道,那是在问我自己。当年我们像是一阵风,来的迅猛。走的急促(我指的是大多数知青)。还是少说点战天斗地的话吧,我们大多数人,赶不上个好劳力。思前想后,我认为只是留下了“文化”。一种不同于当地的文化。从言谈举止,从“穿着打扮”,从生活细节,从“接人待物”,......甚至从观念冲突和实打实的矛盾冲突,都揭示了一种新观念,新道德,新追求。而我们之中的教师,在教学当中,更是自觉不自觉的用现身说法,强调了这些新的观念、道德和追求。从长远来看,这种影响,要远远大于书本的教育。事实也正是如此。扎旗的当地领导对我们的情谊是基于此,村里的父老乡亲真情的接待我们,更是基于此。他们纯朴的很,不计前嫌(如果有的话),虽然很多知青有偷鸡摸狗之嫌,但他们认定我们是好人,这么多年没忘了他们。
    我们留给当地的“财富”是多是少,我不敢说,但我想说的是,扎旗给予我们的真情,却是远远的超出了我们的预料。今天看起来很是奇怪,当年在那种环境中,一批发配到荒野小镇的知青居然和当地的乡亲们接下了如此情谊,这恐怕是当权者所万万没有想到和不愿看到的。其实人性是扼杀不了的,正是在这种境遇中建立起来的情谊,就更显得万般珍贵。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和扎旗的这份情谊,掩盖不了上山下乡运动甚至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反动性。这只能说明,当年的运动看起来是那么洪武,但他消灭不了人性。让我们再一次庆幸吧,我们来到了扎旗插队,扎旗人好!

 


随想七:我们能做什么



    拉钱拉项目,急功近利,立竿见影,但那也得是该给的才能给,可批的才能批。那是政府、官员和大富翁的事,虽然我们希望,但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做不到。
    搞讲座,似乎可行。但能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否渗到操作面,不但是讲,还要“坐”,一屁股坐下去,不行就坐他几年,肯定能出结果。我们之中的专业人士们,看你们的了。刘志国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至于与商品经济发展趋势相关的讲座,是否讲的能符合旗里的发展规划?不做点调查研究是不行的。开几次会就下车伊始,那就等着享受尴尬去吧。搞讲座我总觉得可行,但一想具体情况就有点摸不上门,有心得的专业同学好好动动脑筋啊,这可是件大好事啊。
......
    至于我们大多数知青来讲,还是贡献我们的长项,搞文化。
    扎旗有识之士讲,知识青年如果不走,扎旗每年得多出不少一流大学的大学生。这一点我认同。虽说那只是假想。想当年,我们呼呼啦啦的占据了扎旗教育领域的好大一片阵地,不一会儿,就又呼呼啦啦的全撤了,苦了扎旗的教育。从这点来讲,扎旗人,没说的,真行。现在我们高级职称的教师教授不少,其他方面搞文化的人更多。搞个长期合作的不大吃大喝的讲师团,长短期结合,肯定效果不错。讲师团可有各种学科,数理化语文外语体育等科目不用说,仇主编等可以讲讲文学讲讲文化宣传,列车长等可以讲讲企业管理广告推广。这事可别忘了我,活到老学到老,我只要耳不太聋,眼不很花,就踏踏实实的听课。蹭个派饭行不?
 
                                                          2008.09.15
 
 




[此贴被tengqin于2010-3-2 12:22:37编辑过]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