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元宵节,不是你知道的元宵节

  • 幸福最晴天
楼主回复
  • 阅读:3520
  • 回复:0
  • 发表于:2016/2/22 15:13:04
  • 来自:内蒙古赤峰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扎鲁特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说起元宵节你会想到什么呢?吃汤圆?赏灯?猜灯谜?当然啦传统的元宵节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都说“年年岁岁花相似”,关于元宵节,还有哪些你不知道的事儿呢?

1、你不知道的节日意义——中国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是未婚男女相识的大好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为自己物色对象。

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而不是有人肤浅臆想的七夕。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

2、你不知道的经典故事——元宵姑娘

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风趣而善良。一日冬天去御花园赏梅,遇一宫女欲投井。东方朔搭救后问明原因,原来宫女名叫元宵,因进宫后长久不能见到亲人而思念,遂起轻生念头。东方朔同情并答应帮忙。东方朔摆摊占卜,所有人问卦结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长安城大恐慌。汉武帝向东方朔请教,朔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解释说:正月十五晚家家挂灯吃元宵,城外百姓进城看灯,好似满城大火,以瞒玉帝。于是正月十五晚上,元宵双亲进城观灯,在东方朔的帮助下一家终于团圆。

皮影相思

相传,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死后,汉武帝非常想念她,于是一位宫女就穿上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这位宫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后人做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影徘徊却逼真,环佩姗姗莲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说的就是汉武帝思念爱妃的典故,这也是皮影戏的最初来源。

破镜重圆

隋朝军队灭南陈时,南陈昌乐公主与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铜镜,各执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并约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卖镜于市,以探对方消息。

隋灭南陈后,昌乐公主入杨素府做妾,次年元宵节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价钱昂贵,无人问津。徐德言在破镜上题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杨素得知,成人之美,昌乐夫妻终于团圆。

燃灯七盏

宋代福州有个太守名叫蔡君谟,面对千里饿殍却要粉饰太平。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节之夜必须燃灯七盏。

有个穷人叫陈列,制了一个一丈多高的大灯,上书一首诗:“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穷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消息传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双喜临门

王安石20岁时进京赶考,元宵节时路过一地,一大户人家悬灯出题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不会答,却记在心中。

到京后谁知主考官所出之联竟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笔就以招亲联作答,得中进士。衣锦还乡时发现那联居然仍未有人会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题联作答,竟又得了个漂亮媳妇,实是双喜临门。

3、你不知道的关于元宵节的经典名人

*汉文帝: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的人

*汉明帝:下令点灯敬佛,百姓挂灯,是赏花灯的创始人

*汉武帝: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倡导者

*东方朔:成全元宵姑娘,元宵节里最浪漫的人

*杨素:破镜终重圆,成人之美的人

*辛弃疾:众里寻他千百度,元宵节里最痴情的人

*田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人

*朱元璋:狂杀一条街,元宵节里最凶残的皇帝

*贾似道:第一个制作灯联的人

*袁世凯:害怕袁消,将元宵节两易其名的人

背景链接

元宵节探源及习俗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唐)张祜

元宵节,又称“灯节”、“上元节”。

据记载,元宵节源于西汉。汉惠帝刘盈驾崩后,其母吕雉篡位,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吕雉崩后,周勃、陈平等人协力于公元前180年扫除诸吕,拥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因为勘平诸吕的日子恰好是正月十五,故每年这一天晚上,刘恒便出宫游玩,与民同乐,以示庆贺。古时正月又称元月,而夜在古语中称为“霄”,所以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这一天定为“元宵节”。到后来,司马迁创建了《太初历》,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到了汉明帝永乐年间,因为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取佛法归来,称印度每逢正月十五这一天,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于是,汉明帝下令,正月十五日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在宫廷和寺庙中举办而逐渐流传到了民间,且得以发扬光大。

据《昆新合志》记载:“上元节,鸣金达旦,曰‘闹元宵’。”清代道光年间,江南在元宵前后,就开始敲锣打鼓,“群呼聚类舞”,跳起了跑马、雨夹雪、七五三,财神、下西风诸名目的民俗舞蹈。“或三五成群,各执一器,儿童围绕以行”,而且一边走一边敲击手中的乐器。“满街鼎沸”,俗呼“走马锣鼓”。“相娱乐,或二旬或弥月”这就是“闹元宵”。可见十分热闹。

除了闹元宵之外,还有“燃灯放焰火”的活动。

据《清嘉录》中写道:“十三(即正月十三日)夜,悬点灶灯于厨下,凡五夜,至十八夜上。”“郡城始于十三夜,曰‘试灯’。止于十八夜,曰‘收灯’。”民间习俗有称十三为“上灯”,十八为“落灯”的。而早在元宵节之前,“货郎出售各色花灯,精奇百出”,名目繁多,灯上绘有各色的人物、故事的灯,有花果菜蔬类的,有飞禽走兽、游鱼类,有绢、纸夹纱、琉璃等各种材质制成的。不一而足,直到正月十八始歇,谓之“灯市”。至于放焰火的盛况有诗可见:范来宗在《金吾园观焰火》中写道:“空中掣金蛇,耳畔轰火炮。争趋忘近远,聚观杂耋少。……漫天黑夜陈,遍地白日照。”

伴随着燃灯而衍生的即是“打灯谜”。据说,谜语源自《国语》中“秦客为廋辞于晋之朝,范文子知其三。”的记载。朱存理《古今钓玄》云:“古所谓廋辞,即今之隐语,而俗谓之谜。”到了清代,谜语渐发展到了有二十四格,以曹娥格为最,下为增损、离合、谐音、别字、拆字、皓首、雪帽、围棋、玉带、粉底、正冠、正履、分心、捲簾、登楼、素心、重门、垂柳、闲珠、锦屏风、滑头禅、無底囊、会心等诸格。钱世昭著《私志》载:“王荆公(即王安石)字谜甚多,即灯谜之祖。”《都城纪胜》:“来客念隐语、说谜,名‘打谜’。”

元宵节吃汤圆(北方称圆子为元宵),始于永乐十年元夕,以糖圆、油饼为节食,岁以为常(见《皇明通纪》)。江震志中记载:“元夕会饮,以米粉作丸子、油鎚之属食之。”江南人家,元宵节用米粉为丸,称“圆子”。用米粉下酵裹陷,做成饼状,油煎,曰“油鎚”,为居民祀神、享先节物。 (来源:中国新闻网等媒体消息)
我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不坚强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