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旅游景点 > 南宝力皋吐墓群

南宝力皋吐墓群

关键词:南宝力皋吐古墓群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扎鲁特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7668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2825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名称:南宝力皋吐墓群

时代:新石器时代晚期

级别:国家级(第七批)

类别:古墓群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旗道老杜苏木南宝力皋吐嘎查

南宝力皋吐嘎查位于通辽市扎鲁特旗东南40公里,墓地处在南宝力皋吐嘎查西北的沙土高岗上,附近地貌呈波状起伏的半沙化草甸景观,是大兴安岭南麓草原与科尔沁沙地的交汇地带。这里地表开阔起伏平缓,平均落差5-8米,附近可见半流动沙丘、季节性河流、小面积湖泊和局部耕地,它的东南面距离新开河约50公里。我们可以看,这个墓地遗址位置,它北边所有水系全部进入松花江,南边所有水系全部流入辽河。遗址墓地所处松辽分水岭,北倚大兴安岭,南望科尔沁沙地和下辽河流域,西和西南与西拉木伦河相连,东与松嫩平原相托,是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多种原始文化相互摩擦与碰撞的重要领域。2006年—2008年,内蒙考古所会同当地文管部门对这处遗址和墓地进行三次抢救性发掘。三年累计揭露面积1.2万平方米,清理墓葬395座,房址9座,灰坑40余座,出土陶器、骨蚌器等1800多件。遗址墓地分为ABCD四个地点,它们分别座落在南宝力皋吐村西的台地之上,呈东北西南向分布,各地点相距300800米不等,其中ABC三个地点为墓地,D点为遗址。

二、南宝力皋吐墓地

A、BC三个地点墓地呈西北东南的排列,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发掘获得主要遗迹为墓葬,另外还有30多座灰坑和3条灰沟。其中A地点清理墓葬230座,B地点清理墓葬130座,C地点清理墓葬35座,累计清理墓葬395座,出土陶器、玉石器、骨器和骨蚌器等各类随葬品1600余件。A地点集中,面积5000余平方米,平面整体呈长条形,长140米,宽1540米;B地点在A地点西北约三百米处,面积约4000平方米,平面呈椭圆形,长约120米,宽1040米;C地点距A地点西南约1000米的地方,面积约1500平方米,平面形状呈倒三角形,长30米,最宽处25米,这三处墓地均呈带状分布,其墓葬的排列形状方向以及葬式墓俗,还有出土的随葬品都相互一致,应属于同一时代、同一文化性质的同一类遗存。从葬品的种类和特征来看,其年代大致相当于距今4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ABC三个地点墓地的墓葬情况基本相同,没有十分明显的区别,所以三处墓地并在一处介绍。

A地点平面处可以看到,此处发掘墓葬230座,大致呈带状分布,墓葬非常密集。隐隐约约还有成排的,似乎都有规律,墓与墓之间最近的大约只有10公分,但它们没有打破关系。

B地点墓葬分布情况,整体形状像一个葫芦形,就是西北和东南大,中间腰很细。也有一定的规律,基本是成排的,横向成排,也没有打破关系,有一例打破关系,现在存疑可能是当时清理时销微过了一点。

C地点大致成倒三角形,大概分8排。

主墓葬介绍

墓葬均是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坑深浅不一,距地表最深处的1.5米,浅者仅0.3米,墓葬大小规模不等,墓圹最长达3米以上,最短的不足1米,多处墓葬长1.82.5米、宽0.51.5米。墓内填土是黑褐色黏性砂土,含有丰富的腐殖质,经处理十分坚硬,内含少量细石器残片、碎陶片、石器坯料等,个别墓葬发现有“毁器”现象。墓向均在110°—160°,头向无一例外的朝向东南,几乎未见叠压打破关系(仅1例)。

1、单人仰身直肢葬  在B地点西北发现有4座,墓主人头上戴有骨冠,在二层台上没有发现。

2、双人合葬  在A地点58号,在所发掘的400多座墓葬中,唯有这个比较独特,因为它是上下叠葬,就是说下面一个人骨与上面一个人骨叠压,而且都是仰身直肢的,经有关人员对人身鉴定后得出,下面是一个男性,上面是一个女性。另外,在双人合葬中,我们还发现,没有头骨,也就是割头的,而且在C地点15号墓地,发现了典型异性合葬。

3、二次葬  在A地点121号,平面呈圆角长方形,墓底中部沿墓向整齐码放上、下肢骨6块。

4、乱葬  在B地点39号,是一个三人乱葬墓。A地点176号,是两具残缺骨骼,两侧是一具胸以下侧卧微屈骨骼,东侧为一平仰盆骨连带部分腿骨,无头骨及上肢骨。

5、人头墓葬  共发现三处,其中B地点46号和56号,就是墓中多随葬一颗人头骨。

6、火烧墓  共发现三座,其中A地点205号是一座典型的火烧墓,它的上、下部均被烧。推想是尸体下面堆放易燃物,下面再堆放杂草、衣物等燃烧,烧完后填埋。

7、衣冠墓  也就是招魂葬,这种葬式发现不少,10座左右,只发现有随葬品,没有人,可能是小孩或老人。

现在观看AB地点人骨性别,死亡年龄(图表)。

其中A地点男性死亡年龄集中在3140岁,女性则非常均衡,呈塔形或梯形,死亡年龄高峰也集中在3140岁。但是B地点情况有点不一样了,男性死亡年龄在2030岁之间最多,女性与A地点相似,呈塔形,属正常死亡,年龄在3140岁之间。

C地点墓地人骨性别年龄与AB点不一样,男性死亡年龄呈塔形,多数集中到2540岁之间,女性死亡时间多数在3550岁之间,同时在墓地东边还发现有20多座灰坑。

随葬品

随葬品包括陶器、玉石器、骨角器和骨蚌器等,其中陶器和玉石器数量最多。

1、陶器  有筒形罐、叠唇罐、鼓腹罐、壶、尊形器、钵、杯以及动物、人物造形器皿。最常见的陶器组合是筒形罐和壶或叠唇罐,个别组合出现了钵或尊形器,但数量有限。陶质大多数为细砂质陶,少见砂质陶,有一定数量的夹砂陶,不见夹粗砂陶。多数器物表面涂泥抹光,焚烧火候一般,胎质很薄,通常0.30.5厘米。手制,泥片套接,器形大多规整,表面多红褐色或黄色,器物内壁黑灰、抹光,灰褐陶占一定比例,有少量磨光黑陶。纹饰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条形附加堆纹,或呈泥条状或呈粗绳索状;另一类是刻划或压印形成的复线几何纹,多见三角形、圆形或菱形等纹饰。条形附加堆纹横向或竖向多施于夹砂筒形罐、叠唇罐口沿和腹部。而压印、刻划腹线几何纹则多施于夹细砂高领壶、鼓腹罐腹部。尚有少量网状细线纹、刻划纹和戳印纹。少量彩陶见于壶、钵类以及动物造型的抹光红褐陶器上,见有黑彩和紫红彩,纹样见有几何纹。由于墓葬压实处理,陶器多变形,保存情况一般。

筒形罐,夹细砂陶,灰褐或黄褐色,火候一般,手制工整,泥片套接。直口或微敛口,尖圆唇,深腹微弧,小平底,个别表面涂泥抹光,内壁黑灰抹光。纹饰有两类:一是堆塑附加泥条,呈绳索状或条带状,多见于口部或腹部,口部横面施纹,腹部多见竖向施纹。二是刻划、压印或戳印凹痕,有弦纹、人字纹、复线几何纹、网纹、菱形纹和篦点纹等,多见于上腹部,个别腹部装有对应双耳,极少有素面筒形罐,是土著色彩或自身特色。

2、石器   包括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细石器。打制石器个体比较大,多见刃部或柄部磨光,数量极少,且仅见斧或砍砸器。磨制石器整体磨光,种类和数量较多,包括斧、锛(锄)、凿、饼形器、矛、磨盘、磨棒等,细石器压制形成,通体留有削片痕,制作规整,相当精致,在石器总量中占80%,其中个体较小,种类较少,多见长方形磨刃片、镞、钻,形状各异的刮削器等。

3、玉器  玉器用料有闪石玉、蛇纹石、还有阳起石、叶腊石等彩石,玉器、绿松石器使用加工技术有打磨、切割、钻孔和抛光等,个体不大,数量不少,主要以装饰类文饰件为主,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装饰类,占大宗,约80%以上,有壁、、环、璜、管、珠、坠饰等,是佩戴人体不同部位的饰品,多呈片状或管珠状。

工具类,仅是斧、锛、刀,而且个体不大,但大多都有使用痕迹。

 兵器类,只有钺。

礼器类,这个时期作为礼器随葬品的玉器,是被赋予了某种神秘功能,是所谓“藏礼于玉”的反映。

4、骨角器、蚌器

骨角器、蚌器在制作工艺上除了一般的磨制技术之外,还大量使用了雕刻、钻孔、挖槽等更高的技术,从而使骨角器、蚌器在使用之外又多了一层装饰功能。骨和角器由于质地较为坚韧,常见用作锥、刀、匕、镖、鱼钩、管状器、冠等。蚌因质地细白坚韧,常见于装饰性和牌饰、珠、环等,蚌刀、蚌镰亦可见到。南宝力皋吐墓地出土的骨器不仅数量多,其品种和质量都称得上精品。如:精美锋利的骨柄石刃刀,做工巧妙,式样典雅的骨冠,还有选料粗犷,雕刻规矩的骨管状器。

三、比较和认识

墓地出土随葬品十分丰富,其中陶器的成分比较复杂,与东北北部嫩江流域昂昂溪诸文化的小拉哈一期遗存陶器十分相似,但抹光深腹筒形罐和形态各异的动物造型的陶器群,构成了南宝皋吐墓地有自身特征文化因素。

陶器种类的丰富程度以及装饰材料的复杂多变,在以往新石器考古发现中极为罕见。多种文化因素十分突出,除了自身特色鲜明的陶器群外,还发现了小河沿、偏堡子以及嫩江流域小拉哈一期遗存文化类型的陶器,它们在同一地区,同一墓地甚至同一墓葬中共存,反映了多种文化的直接联系,这些都是前所未见的。绳索状条形堆纹筒形罐,平行直线压制纹筒形罐,泥质深腹筒形罐以及形态各异的动物、人物造型的陶壶等又构成了南宝力皋吐墓地富有地域色彩的文化面貌,它不像是我们已知的周边其它文化直接影响的产物。

菱形几何纹鼓腹罐,麦粒状横向泥条堆纹筒形罐,还有各类骨制渔猎工具,在靠近北部松嫩平原,如小拉哈,五富地,靶山等遗址中,可以找到线索。但目前尚不肯定。

经过分析和比较,我们认为南宝力皋吐墓地的部分随葬器物,既有某些小河沿文化因素,也含有辽宁新民偏堡子类型的一些面貌和特征。同时还发现了松嫩平原如小拉哈、五富地、靶山等遗存的影响,因而我们认为,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墓地,它的发现与发掘,对于区分和确认东北地区史前考古文化以及文化类型都将产生深远的学术意义。

南宝遗址D地点位于C地点南约800米,地表平坦开阔,属原生态草原景观,揭露面积1200平方米,清理房址9座,灰坑2座,出土陶、石、骨等各类遗物200余件,房址出土遗物包括陶器、石器、和骨蚌器,还发现有碳化物籽核大豆、山杏核等。陶器出土数量较多,类型有敞口筒形罐,小口双耳壶、平底钵、盆等,常见陶器总和为筒形罐,盆、钵、壶,陶质多为夹砂制成砂质陶,少见泥质陶,火候较高,陶质坚硬,陶色多褐色,有少量呈灰褐色,陶器均素面,多见厚唇、乳钉和器耳,极少见彩陶,未见其他纹饰。

石器多磨制,器形规整,多见斧(铖)、镖等,少量打制石器有石片、石铲、刮削器和石锛,个别发现玉器,有钺、片状配件等,多见骨蚌器,有刀、锛等,多已残坏。

四、主要收获

1、远古时候的埋葬方式及葬式习俗可以解释当时社会生活的缩影,墓地分区与分布,墓葬的排列方式与走向等可以反映家族或家庭的一些构成情况。单人葬、多人葬、一次葬和多次葬,也能附合氏族家族或家庭的演变和内部结构变化。

2、三处墓葬地都是呈带状分布,其墓葬的排列,形制方向以及葬式、葬俗,还有出土的随葬品都相当一致,应当是同一个氏族中三个部落,墓地或同一个部落中三大家族的墓地。

3、葬式与葬俗多见仰身直肢单人葬,不见屈肢葬,少数侧身葬、二次葬,数量中占相当的比例。乱葬亦占有一定的数量,发现4座双人合葬墓,1座三人乱葬墓,还有一定数量的墓葬没有人头骨,个别发现下颌骨与颅骨分离现象,有3座墓葬发现了人头随葬,另有3座火烧墓葬。

4、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随葬陶器成分的复杂性,陶器中种类的丰富程度和纹样复杂多变,在以往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中极为罕见,多种文化因素十分突出,除了自身特色鲜明的陶器外,还发现了小河沿、偏堡子、嫩江流域类型陶器,它们在一同墓地,同一地区共存,反映了多种文化直接联系,这都是前所未有的。

随葬骨器品种之多,数量之多,在以往的考古发现中也是不多见的。

大量复合工具的存在,反映出浓厚的以渔猎和采集为主的生活形态,为我们了解这一地区渔猎和采集经济的具体内容提供了依据。

5、ABC三个地点墓地采集结果显示,男、女性别比例相对均衡,年龄死亡A地点男性死亡年龄集中在3140岁,女性则非常均衡,呈塔形或梯形,死亡年龄高端也集中在3140岁之间,但是B地点情况有所不同男性死年龄在2030岁之间。女性与A地点相似,呈塔形,属正常死亡,年龄在3140岁之间。

C地点墓地人骨性别年龄与AB两点不一样,男性死亡年龄呈塔形,多数集中在2540岁之间,女性死亡时间多数在3550岁之间。同时在墓地东边还发现了群居的灰坑。

6、A地点葬式碳14测定6厘米(取折中数字),距今年代:A地点39003400年前;B地点3700年前;C地点3875年(±35年),三处墓地碳14测定人骨上下相差400年,由此可知,此处最早3900年,最晚3400多年。

7、南宝墓地这一多种文化并存大小墓地,最引人注目的是首次发现内蒙东面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存,与小河沿、偏堡子、嫩江共存,在东北地区考古发现都未曾见到的实例,表明东北地区大都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发生了密切的文化交流,其研究的程度可能超过目前我们的认识。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3015136168 13804757668 传真: 邮箱:z029100#163.com
地址:通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璟苑小区 邮编:029100
Copyright © 2004-2024 扎鲁特在线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